直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,四个人,这才返回而出。之后又陪着爷爷奶奶吃了一顿晚饭,呆到了半夜,这才告辞返回,因为第二天,一早上所有人就都要离开了,也就没有时间告辞了!</p>
第二天一早,所有人都没有睡懒觉,天刚刚亮的时候,两辆悍马,飞驰而出,化为了两道尘烟,转眼就消失不见了!</p>
按着原计划,是准备直接飞去北岳山的,但是,身在北岳山的弟子汇报,这两天张开在北岳山,正在给书院办手续,如果直接去了,难免要与之碰面,古岳为了不麻烦,加上,他通过九州旗的感应得知,下一把九洲旗,也就北方,与北岳山的方向,大体相同,所以,短暂的商议之下,干脆也就不麻烦了,一行七人,两台车,一路寻找感应九州旗,一路溜溜达达的去北岳山,反正,也是漫无目的的寻找,众人也并没有任何的意见!欣然同意了!</p>
而,转眼就过去了三天,这三天,几个人,一直挑选着山路行走,穿越群山,但是,却终究是没有发现九州旗的踪迹。而明天下午,也就要到达北岳山,但是,也有一个好消息,那就是,忙完了这边的张开,已经离开,快马加鞭的又赶往东沂山了!</p>
五岳之中古北岳恒山,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,即今天HEB省BD市的大茂山。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(玄武山)。古籍记载一般为曲阳恒山(后行政区域变更,位于阜平县、唐县、涞源三县交界处),曲阳恒山改称大茂山,又称神尖山,阜平人、涞源人称之为神仙山。</p>
自中华文明有信史以来,春秋战国至明代,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(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),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,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。我国名山五岳之中的北岳是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的,而古北岳恒山则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,也就是HEB省BD市的阜平县大茂山。从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历史中,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都在HEB省的大茂山,这些都有史书记载。自秦代至明代,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(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),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,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。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“易地安置”到山西浑源,清代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。</p>
古恒山位置,北魏郦道元所作《水经注》载“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,恒水从西来注。之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,水出山西南大岭下,东北流出峡,峡右山侧,有祗洹精庐,飞陆陵山,丹盘虹梁,长津泛澜,萦带其下。东北流注于滱”。通过滱水和恒水可以确定古恒山位置。</p>
北宋沈括所作《梦溪笔谈》载“北岳恒山,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。半属契丹,以大茂山分脊为界。岳祠旧在山下,石晋之后,稍迁近里”。</p>
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载明,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,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,也曾称常山、大茂山;明朝后期和清朝,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。</p>
《辞海》、《辞源》、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等指出,北岳恒山在曲阳西北,也名常山,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,明代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,清顺治十七年(公元1660年)移祀北岳于浑源。</p>
古恒山佐证,定州奏,大风雹,北岳庙殿宇树木悉摧败之。因山立庙,即今天曲阳北岳庙。</p>
恒水从西来注(《水经注》),是以山名来命名河流名,即今天横河。</p>
代郡,秦置。莽曰厌狄。有五原关、常山关。(《汉书地理志》),是以山命名关隘,即今天倒马关古代也称作鸿上关,是明朝长城内三关之一,在恒山北麓。</p>